內經數學題:平人絕谷

開場
《內經》是中醫理論及實務的母體,居四大經典之首。但它記載的並不一定是高深莫測的理論。比喻在《素問‧解精微論》中便記錄了雷公,黃帝的徒弟與黃帝之間關於“為甚麼有些人哭會有眼淚,為甚麼有些卻沒有……”的對話,想不到吧!

此外,《靈樞・平人絕谷》也有另一篇很有趣的探討,那就是“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不飲不食,可以生存多少天?”黃帝知道過不了七天,但不明原因,所以向伯高[1]請教。

論胃家長短
黃帝曰:願聞人之不食,七日而死,何也?
伯高曰:臣請言其故。

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2],橫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滿。

上焦洩氣,出其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諸腸。

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
回腸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
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腸胃之長,凡五丈八尺四寸,受水谷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大半,此腸胃所受水谷之數也。

平人則不然,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故腸胃之中,當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後,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3]三斗五升,而留水谷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氣津液皆盡故也。

論胃之容量
現在我們試試把上述的古代單位換算為現代的單位。根據漢代的度量衡,1斗等於10升,1升等於10合。1合換算為現代單位,等於20毫升。根據原文,雖胃腸合共長達5丈8尺4寸,可容納水谷9斗2升1合合之大半。但根據中醫理論“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4],故計算只能以健康成年人的胃納為的標準,也就是2斗谷及1斗5升水,即合共3.5斗水谷。換算後,《內經》中成人胃部可容納7000毫升水谷,計算如下:

3.5斗 = 35升 = 350合
350合 X 20毫升 = 7000毫升

7000毫升的胃納量,明顯較現代的醫學解剖,大了接近3倍有多。現代成年人的胃納量約1400-2000毫升,若飲食量達到3500毫升,則已達危險邊緣。或許漢代或之前的人都是“大胃王”!

下一步,我們來了解伯高是如何計算出“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這個與現代研究觀察相當吻合的結論。現代研究,因於體質及身處環境差異,不吃不喝,一般人在2-7日內死亡,也就是說,最久也捱不過七天。伯高的計算是這樣的:

何以七日而亡?
伯高首先確定人一天進食量約3.5斗,或35升。而正常人一般一天排便兩次,每次約2.5升[5]。所以

DAY 1:35升 – 5升 = 30升
DAY 2:30升 – 5升 = 25升
DAY 3:25升 – 5升 = 20升
DAY 4:20升 – 5升 = 15升
DAY 5:15升 – 5升 = 10升
DAY 6:10升 – 5升 = 5升
DAY 7:5升 – 5升 = 0升

因此到了第七日,從計算的結果可知,那人胃腸已空無一點水谷。胃氣已去,精氣津液皆盡,必死無疑。由此,伯高以相當科學的態度……縱然極為粗疏,例如只計算“後”而沒有計算“前” ── 即小便每天的排放量,並假設了大便每天排放量,在斷水谷後,仍是一個常數……雖則如此,但總算以數學計算得出“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這一結論,漂亮地解答了黃帝的疑問。但就是不明“生而神靈”的黃帝為何不追問“怎麼不計算小便?“這問題。或許黃帝心知伯高可能忽悠他,所以文中並沒有記述黃帝有回答 “善”這個他常用來稱讚歧伯的字。

小結
對現代人來說,伯高或許只是展示了一個“前題錯誤,推論粗疏,但結論正確”的計算結果。但古人以數學去解釋人的生理極限,可以說是一個相當超前的嘗試。最低限度在認識“平人絕谷”這事上,他們並沒有選擇以王權找幾個、幾十或幾百個人,斷其糧水,來進行觀察實驗,反而訴之數學推論。而有關胃腸大小長短的研究,也是基於對尸體的解剖。歧伯在《靈樞‧經水》中說“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藏之堅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 而對於每天便便的次數及量的多少,應該也是來自日常生活的觀察及統計[6]

由此看來,古人是具有相當高的人文素養及“科學思維”的 ── 例如不以活物做實驗 ── 這些都是古代中醫所採取非干預性的治學方法。

-- -- --

[1] 是另一名黃帝會向其請教醫學的老師,《內經》記載黃帝請教最多的是歧伯,唯有他有天師之名。

[2] 漢代的1尺等於現代的23.1厘米,1漢寸等於2.31厘米。所以根據伯高引述胃的大小,該為60cm(長) X 34.6cm(闊) X 11.6cm(徑),好像大得有點過份了。

[3] “五七三斗五升”這是一個乘數的概念。

[4] “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素問‧五臟別論》

[5] 是文中“平人日再後,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的意思。

[6] 胃的大小及便便的次數與量跟現代人有差別,或許跟飲食習慣及食物的種類有關。推想古代以草食為主,故與以粉麵肉食為主的現代人有所差異……但怎麼說古人的胃真的大得有點過份。也可能是度量衡換算的誤差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