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氣‧陰陽‧五行‧氣味」── 中醫元理論淺探 (4)
以「陰陽」為準繩

以「陰陽」為準繩
陰陽者,氣之大者也。《莊子‧則陽》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素 問‧陰陽應象大論》
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爲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素問‧至真要大論》

氣一生二,分為陰陽。陰陽本意質樸,向光者為陽,背光者為陰。 及後把陰陽的內涵作出引伸,如向日光溫暖明亮為陽,背日光寒冷晦暗為陰;再進而把陰陽意化為更抽象及更具涵蘊性,有著相對屬性的抽象概念 ── 且發為六德[1]。依此,《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以「積陽為天,積陰為 地。陰靜陽躁......陽化氣,陰成形......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 等等以事物所顯的陰陽象,按其作出或陰或陽之分類。氣運動的勢態如升 降聚散動靜冷熱等及其所成之物、所顯之象而別為陰陽,例如氣在升發推 動,又或化而為熱為光而被歸屬為陽,稱為陽氣。就如算盤上的一粒算珠,其在個位稱為一,在十位稱為十,在百位稱為百,但由頭到尾都只不過是 同一粒算珠。朱熹在其《朱子語類》中也申明了陰陽兩者的關係:「陰陽只是一氣,陽之退,便是陰之生。不是陽退了,又別有箇陰生。」《靈樞‧ 百病始生》亦言「氣有定舍,因處得名」,故實非有二氣名曰陰陽。

道常動,「周行而不殆」《道德經‧二十五章》,故氣亦非常靜氣 非常靜,故陰陽亦非常靜,所以萬物生化實有賴於陰陽交感互動,如《素問‧天紀元大論》所言「動靜相召,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生也。」 而陰陽交感貴在「和」[2],所以《通玄真經‧上仁》引老子之言「天地 之氣,莫大於和,和者,陰陽調,日夜分,故萬物春分而生,秋分而成, 生與成,必得和之精。故積陰不生,積陽不化,陰陽交接,乃能成和。」 ── 這也是「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的最佳注腳。中醫之謂中醫, 不亦以此為其所宗乎!又陰陽既有「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 推之可萬」的性質,故《素問‧五運行大論》謂「天地陰陽者,不以數 推,以象之謂也。[3]。萬物分殊,其象無窮。分之可百萬千,合之而 為一,氣也分之而為二,陰陽也陰陽更作,五行也。五行者,木火 土金水,萬象之統合也 ── 即升浮降沉,氣之動也生長壯老已,氣之表也生長化收藏,氣之用也。一言以蔽之,象者,乃氣運動及其所顯之相而矣。氣之更作運動,老子字之曰「道」![4] 而先天八卦及示日照長短陰陽消長的太極圖,乃至天干地支等字符,[5] 無不以顯示這種更作運動為其根本。

五行謂「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穡,金曰從革,水曰潤下」,然木者,「直中藏曲」;火者,「炎上,升已而降」[6];土者,「稼中有穡」;[7] 金者,「從中有革」;水者,「潤下,降已而升」[8],故雖言五行,而陰 陽可見。所以言:

木肝曲直,直中藏曲,為一自身陰陽。
肝膽相隨,肝升膽降,另一陰陽。[9]
五臟並列,心腎相交,肝升肺降[10] 又各一陰陽。
中土脾升清胃降濁,又一自身陰陽也!

萬事萬物皆有陰陽,陰陽中有陰陽;萬事萬物皆有五行,五行中有 五行。然盛者責名,取其一,非獨一也。且陰陰陽陽,五行變化,皆相待而有 ─ 即離陰無以言陽,離木,無以言火土金水,是故諸相皆非實有! 而是施設的「相待有」。上述這種事物的陰陽偏性,五行制化的發生有自然與病態面向,但兩者都當如《內經》所言 ─ 得要「以平為期」,是以何解說「以陰陽為準繩」。


-- -- --

[1] 陰陽六德:一者,對立制約;二者,互根互用;三者,交感互藏;四者,陰陽消長;五者,陰陽轉化;六者,自和平衡。

[2] 這個和不是陰陽相交的一個點,而是一個度。

[3]「象」可解作「現」,是感知對象在人的各種感覺中形成的表象及「人為擬象或仿象」。它是進行取象比類的邏輯中介。取象比類可分為「取象」與「比類」兩個主要的組成階段。而「取象」又可以再 細分為「形象」、「擬象」與「意象」三個層階。「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 而擬諸其形容, 象其物宜, 是 故謂之象。」《易傳·繫辭上》─ 就是一由具體走向抽象、由感性走向理性的取象思維過程。「象」並 非物屬性的單純顯現,而是物與觀察者在特定環境下三者相互作用所現起之象(色聲香味觸法),而為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所取之訊息而已。因此,吾人所能感知的一切,由具體到抽象,無不是象,並以 陰陽五行統而攝之。

[4] 此乃對道除作為本體外的另一面向 ─ 理則,即規律的描述。

[5] 參考〈補充:干支本義〉。

[6] 本老子所言:「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德經‧廿五章》 又「反者道之動」《道德經‧四十 章》,此自然之道也。

[7]《疏》曰:「種之曰稼,斂之曰穡,穡是秋收之名。」是以「稼穡」不亦一陰陽乎?

[8] 其理同註6。 

[9] 膽之升降,端賴其所對應之參照為何。膽,甲木應春氣,故升;膽為腑,以通降為和、為用,故謂 之降。

[10] 肺與大腸為表裡,一臟一腑,一陰一陽。若二者並列,則見肺升而大腸為降。所以陰陽在定見,臟 腑升降卻是相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