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氣‧陰陽‧五行‧氣味」── 中醫元理論淺探 (1)
引言

引言
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素問‧寶命全形論》 正揭示於天地萬物之中,人乃處於難能可貴的位置。莫怪乎佛家亦有「人身難得」之嘆謂![1] 歷經數千年探索及實踐,中醫先賢稟伏羲氏作八卦那「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2] 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格[3] 物意志,以生命為中心構建出以「道─氣─陰陽─五行─氣味[4]」這環環相扣的醫學體系,以保這難得而有限之身。中醫理論與實踐乃立足於天地人三才,以「道」為根本,以「氣」為中心,以「陰陽」為準繩,以「五行」為運籌,以「氣味」為使役[5] 之醫學體現。

是以在這理論背景下,明朝大醫家李時珍才強調醫者當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後可以語人之疾病。不然,則如無目夜游,無足登涉。」此言實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一語,故其難可知!

然若能透參《素問‧五常政大論》中「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這一語,亦能見其易者;此誠如《靈樞‧九針十二原》所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然這「知其要」卻是一個十分需要睿智、耐性及委身的過程!


-- --- --
[1]《阿含經》謂「人身難得,猶如盲龜值浮木孔,其事甚難。」《提謂經》亦言「如有一人在須彌山上,以纖縷下之,一人在下持針迎之,中有旋嵐猛風,吹縷難入針孔。人身難得,甚過於是。

[2] 此「文」乃道之跡。能顯明此道跡而踐之,即文明之意。

[3] 格者,有規範及目的支配的行為是也。

[4] 病之治,可以導引、針砭、推拿及藥食調其氣味,正其形。氣味本於一氣 ─ 在天為氣,在地為味。單行雙行,陰陽決之。

[5] 氣根於道。氣味乃氣陰陽所派生,而為萬物所有,或曰藏於萬物。人為萬物之一員,故亦無不有氣味。唯「天下之專精」化而為人,其所貴者,神也。故中醫之治,不但以氣味為使役,更貴「使其神」。 如《靈樞‧本神》言:「凡刺之法,必先本於神」。又如《靈樞‧九針十二原》中「小針之要,易陳 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 此為治之要領,不可不察。刺與小針之用,當可泛指各種中醫之療治 手法,如五術所及之導引、砭石、炙焫、九針與毒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