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輔導

Crossover,一個比較古朴的翻譯就是「交感」。交感是一切變化發生的基礎...|

人文宗哲,一個很大的集合,依地域人種而有各種各樣的傳承。但都是人們在生活種種遭遇中,透過理性思考及虔誠實踐,在天地間尋找安身立命之所而獲得的知行結晶。儒家的「仁禮」、釋家的「悲智」、道家的「無為」、基督教的「信望愛」,乃至中醫的「中和」等等,都各自開出了對治人生苦樂順逆的藥方。

中醫不是人文宗哲中的任何一瓣,卻又是它們交匯的結果 ── 有道家的自然生命觀,有儒釋兩家的人文關懷。《內經‧寶命全形論》中以「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一語揭示「以人為中心,以天地為背景」這一以人文關懷為主軸,以陰陽五行為方法學的醫療實踐。並在《內經‧上古天真論》中鉤勒出中醫的大同世界 ── 「.....是以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由此可見,基於對生命處境的關懷,中醫亦有其豐富的人文宗哲內涵[1],而非單單某種技術如導引、砭石、炙焫、九針與毒藥等五術的應用。因此,對康健夭壽的關注,實應由身心,延伸至人文宗哲所關懷的心靈層面去......特別是當面對一些難於逆轉的病患或其他生命事件時,心靈平和的程度決定了生活的質素,甚或復康的機率及進度。


---
[1] 可惜中醫這個面向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道與術之間呈現出分離的狀況。

介入模式

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結合心理輔導的發展成果,且以人文宗哲所倡導的生命倫理觀為背景,在個體身、心、靈整合方面作出綜合性的介入 ── 即透過運用以體質差異為基礎,以「五療法」為框架的介入模式,從而達到「善生」這一圓滿的生命目標。

「善」有兩重的意義:一是一般認知意義下的善(wholesome),有美善之意;另一則意指善巧(skillful)。因此所謂「善生」,不獨是回答生命目標,即WHY的問題;更是一種關於生活技巧,HOW的選擇及掌握。

上三者雖各自有完整的生命觀及實踐法則,但在身心靈整合方面皆各有側重。因此在協助現代人應對生活挑戰時,可發揮各自優勢,而有不同的切入點。譬如面對突如其來的重病或其他生命事件,中醫的救治與宗哲的靈性指導各有其理,但輔導心理學卻能更細緻地告知我們哀傷過程(grieving process),由否認到接受,會經歷五個不同階段,而每個階段也有其Do & Don't。由上述簡單的例子可以看到彼此的差異及可互補之處。三者交匯

中醫 ─ 側重於個體氣血形志的調整

輔導 ─ 側重於個體心理及精神平衡的培養

宗哲[1] ─ 側重於個體心靈及生命觀的探索

---

[1] 人文關懷、哲學及宗教等所尋求的,都是對心靈需要的回應。因此靈性層面的開發,可隨順個體之特質而選其相應者。

體質差異

對體質差異的關注,在《內經》有記述。體質分類有陰陽五行、體型體質、心理特徵等分類法。例如依五行分類法,個體體質可分為木型、火型、土型、金型、水型。若五五相兼,則可分出25種體質分型。且後世醫家也在《內經》的基礎上,從不同的角度對體質進行分類,以作為辨證用藥,養生調攝的參考。

事實上,以體質研究探索人群中個體的差異,發現個體的差異規律,不僅受到中國歷代醫家重視,也被受國外學者重視。如美國、日本、韓國、印度及俄羅斯等亦有相關的研究及展出眾多的體質學說。回顧歷史,西元前六世紀左右,希臘Empedocles及Pythagors 已提出四要素學說,他們認為一切物質由火、水、土、氣組成,在人體形成血液、黏液、黃膽汁及黑膽汁四種液體,而個體的性格/行為表現,其健康或疾病都與這四種液體的平衡狀態相關。此一學說經 Hippocrates,Aristotle及有「解剖學之父稱謂的Galen等人繼承及發揚。

此處對體質差異的辨識,是以國醫大師王琦所推廣的「九種體質分類」的研究成果為基礎,以問卷方式初步評估個體的體質傾向[2],並以此對個體在總體特徵、形體特徵、常見表現、心理特徵、發病傾向及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等多方面作出論述。並在飲食、情志及起居調攝等方面提出相應的宜忌。

---

[2] 當代在體質研究方面,有不同的學說及分類方法。在眾多學說中,則只有王琦教教授開發出簡便而有效度的自填問卷,並得到廣泛應用。然亦有不少學者指有關評測過份依重個體的主觀感覺及不包含四診資料等而提出異議。但作為協助人們初步了解自己的體質傾向,還是有其積極意義。

五療法

「五療法」(5-therapy)是以個體差異為基礎,在身心靈這三個實現圓滿人生所不可或缺,更不可分離的範疇中,提出個別化的發展、辨治及診療方案,以應對人生中因身心疾病所引起的身體衰弱或精神困擾,助其復康或提升生活質素。「五療法」中的五個介入點不是非此則彼,也沒有高低之分,只有因人制宜之別。

「五療法」是由五個不同介入點組成的全人關顧及發展模型。其從個體的基本需要如飲食到高階的靈性需要亦包含其中。介入點的選取,除以體質因素作為基本參考外,亦以個體所處的生活環境、認知及精神狀態、疾病的階段及擁有的資源等作出通盤考量,以協助制定個別化的介入策略。